遥感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是一个以遥感科学与技术、地理空间信息工程和地理国情监测等专业为依托的综合性实验基地。中心隶属于武汉大学,其建设依托于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经过不断努力,中心于2014年11月被评为“湖北省重点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6年1月被评为“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7年2月获批第一批“全国测绘地理信息科普教育基地”,2018年3月获评首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年3月获2018年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认定,2019年7月获评“湖北省优秀基层教学组织”。
武汉⼤学遥感信息⼯程学院是集遥感、测绘、空间信息与数字⼯程技术为⼀体,⽴⾜于培养⾯向现代化,从事遥感、测绘、空间信息技术⾼级专⻔⼈才的信息和⼯程类学院。学院前身是1956年由同济⼤学、天津⼤学、南京⼯学院、清华⼤学、华南⼯学院及⻘岛⼯学院等有关专业调整,成⽴的武汉测量制图学院。武汉测量制图学院1958年易名为武汉测绘学院,1978 年被国家批准为全国点⼤学,1980 年被国务院认定为⾸批具有硕⼠、博⼠授予权的单位之⼀,1985 年10 ⽉更名为武汉测绘科技⼤学。武汉测绘科技⼤学是国家“211 ⼯程”点建设⼤学,是全国唯⼀的⼀所以测绘学科为主⼲的全国点⼤学,同时也是世界上测绘学科⻔类最⻬全的国家点⼤学。2000年8 ⽉,武汉测绘科技⼤学、武汉⽔利电⼒⼤学、湖北医科⼤学与武汉⼤学合并组建新的武汉⼤学。在新的武汉⼤学建制下,组建了武汉⼤学遥感信息⼯程学院。
半个世纪以来,经过当代中国测绘事业的开拓者、摄影测量与遥感学科奠基⼈王之卓院⼠和学术带头⼈李德仁院⼠、张祖勋院⼠、龚健雅院⼠等专家、学者近60年的⾟勤耕耘,学院拥有全国⾼校⾸批国家点学科和“211⼯程”点建设学科“摄影测量与遥感”,该学科综合实⼒在国内外同领域内处于领先地位;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努⼒,学院成功地将“摄影测量与遥感”本科专业发展为“遥感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并跻身“211⼯程”点建设学科;2012年成功增设“地理国情监测”本科新专业。学院已形成从学⼠、硕⼠、博⼠到博⼠后的完整⼈才培养体系,⾃1956年以来,培养具有摄影测量、遥感、空间信息⼯程专⻔知识的复合型⾼级⼈才近万⼈,其中本科毕业⽣7300余⼈,硕⼠、博⼠毕业⽣近1300⼈。有的已经成为两院院⼠、学术带头⼈、博⼠⽣导师,有的被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专家,许多⼈⾛上了业界领导岗位,在国内同类院校中始终名列前茅,被业界誉为中国乃⾄世界测绘遥感领域⼈才培养的摇篮。
遥感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以下简称“中心”)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创业奠基期(1956-1999年)
1957年,在我国第一个获得博士学位的航测专家王之卓院士主持下,独立成立航空摄影测量系。他为学科发展提出了“着眼于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跟踪世界科学发展的前沿”的目标。1984年航空摄影测量专业更名为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1985年航空摄影测量系更名为航测与遥感系。1995年成立遥感与信息工程学院。学院在每个教研室设置了实验室,各实验室独立运行,包括摄影实验室、航测内业实验室、航测外业实验室、遥感实验室、近景实验室和研究室,拥有瑞士威特厂制造的BC2型解析测图仪、意大利桑通尼(Stereocartografo Santoni Mod.TV)空间型机械投影的立体测图仪、精测仪Planimat-D3等在当时全世界最新进的摄影测量仪器设备,以满足传统航空摄影测量与遥感阶段的实践教学需要,在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出版了包括《摄影测量原理》(王之卓编著)、《误差处理和可靠性理论》(李德仁编著)、《整体SIS的数据组织与处理方法》 (龚建雅编著)、《数字摄影测量学》(张祖勋、张剑清编著)等实验教材,并多次获奖,形成了在国内有相当影响的摄影测量与遥感实验教学体系,成为我国遥感科学研究与高水平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2)合并调整期(1999-2001年)
1999 年9 月学院将各实验室合并,并购置了大量数字化测绘仪器,组建了中心实验室,下设摄影测量综合实验室和信息工程实验室,有效整合了资源、提高了运行效率。
2001 年5月,中心实验室被评为校级实验平台,并更名为遥感信息工程实验教学中心。中心从实验教学、建设资金、仪器设备购置、体制管理等方面进行全面改革与建设,满足了数字化摄影测量与遥感人才培养的要求。其中,由我院张祖勋院士主持研发、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VirtuoZo数字摄影测量系统,反哺本科实验教学,彻底简化了摄影测量的仪器设备,改变了摄影测量的“贵族”身份,使得过去只有极少数院校能进行的摄影测量实验教学,在国内外广泛开展,实现了我国摄影测量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3)创新发展期(2001年至今)
2001年开始,学校和学院重视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不断加大投入,改善实验教学软硬件条件,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 2002年2月,中心通过湖北省教育厅评估,被评为“湖北省基础课教学合格实验室”,成为面向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各专业和全校学生的专业和素质教育的实验教学平台,为提升武汉大学地球空间信息科学的教学、科研水平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遥感与地理信息学科和行业向着数据采集多样化、处理和分析智能化、行业应用多元化的方向迅速发展,中心进一步加强实验平台建设,形成了有武大特色以及遥感学科特点的实验教学体系、实验教学方法和实验室管理模式,对国内近100所高等院校同类专业的实践教学起到了引领和示范作用。
武汉大学遥感信息工程学院作为培养我国地球空间信息科学人才的主要阵地,已经形成了几乎涵盖所有地球空间信息科学领域的学科优势,为遥感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提供了创新发展平台。目前,实验教学的学科支撑有:
一级学科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
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1个
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2个;
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4个;
国家重点学科(2002)、“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重点学科(2003):摄影测量与遥感
国家特色专业、“211工程”重点建设学科、湖北省品牌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英国皇家特许测量师协会认证专业:遥感科学与技术
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遥感科学与技术
国家重点学科(2007)、湖北省优势学科(2008):测绘科学与技术
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地球空间信息技术协同创新中心
地理国情监测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
民政部减灾与应急重点实验室
地球空间信息工程中国冶金地质总局重点实验室
中国资源卫星中心—武汉大学卫星数据处理与应用技术研究中心
香港理工大学-武汉大学空间信息联合实验室
依托于学科优势,中心树立了“面向国家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的需要,培养掌握遥感科学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具有空间信息获取、处理、分析和应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跨学科复合型高级技术应用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并努力加强学生学科群基础,促进相关学科交叉融合,提高地球空间信息科学教学质量。
武汉大学的遥感信息学科门类齐全,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每年招收遥感科学技术专业学生数量和质量居全国之首。由于遥感学科属于交叉学科,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中,学科基础课和专业课占有很大的比重,而包含实验教学的课程多达56门,实验教学项目的涉及遥感数据获取、分析处理、应用研究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遥感信息学科特色。
中心遵循遥感学科的实验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为主,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为本”,构建了反映现代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学科特点的“分阶段、多层次、广关联、全方位”的实验教学课程体系,夯实学生的遥感科学理论基础。利用优越的实验教学环境,以实验和实习项目为载体,按照共性、个性与阶段性紧密结合的实践教学方法,全方位培养遥感技术应用技能;坚持高水平科研多角度反哺实验教学,通过开放教学机制,引入丰富的教学科研成果,提高自主探索实验能力;整合优质的企业资源,建设高水平校企合作实验室,促进创新型遥感复合型人才培养。形成了重视实践教学、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协同培养高素质专门人才和拔尖创新人才的良好氛围。
中心的许多实验教学项目设置都强烈地体现着培养学生研究与解决工程实际问题能力的特色,使学生在实验操作能力提高的同时,尽早建立工程概念和学以致用的思维方式。在科研探索设计实验、自主创新应用实验中重点实行以学生为本的基于问题、项目、案例的互动式、探讨式教学方式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理论方法基础实验、专业技能综合实验中,注重遥感学科基础与前沿、经典与现代相结合,通过参观摄影测量仪器博物馆、遥感光谱野外测量、遥感图像野外调绘解译等方式,将虚拟仿真与真实体验相结合,注重学生基本工程规范养成、基础能力训练与创新能力结合。
中心以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质量为切入点,积极开展实验队伍建设。长期以来,中心的实验教学队伍除了在遥感与地理信息实验教学方面不断总结经验,提高教学水平外,在遥感学科研究方面,其水平也在国内名列前茅,承担了大量的科研和社会服务项目。这既有利于中心实验教学人员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还可从科研和服务项目中提炼合适的实验范例,充实教学的内容,促进了实验教学与科研、工程和社会应用实践的结合。近年来,中心针对实验教学工作量不断增大,信息化等新的实验教学需求不断提高等问题,多名新进的有较高知识层次和海外研究背景的人才充实到专职实验教师队伍,骨干力量得到加强。
中心共有3个基础实验室、10个专业实验室、1个摄影测量仪器博物馆、1个实验教学档案资料馆,实验用房使用面积共3381平方米。
中心已初步建立了集航天、航空、低空、地面等不同层面的、立体的、多角度的遥感对地观测和地理资源环境信息分析及可视化设备、系统,并配备了涵盖遥感与地理信息采集、信息处理、信息分析、信息应用与服务在内的各类教学软件。
中心在利用自身学科优势吸引行业领先企业捐助相关软硬件设备的基础上,始终将研发自主仪器和软件作为一项重要课题来抓,并取得诸多重大成果。其中部分自主研发的软硬件被成功应用到本科生实验教学中,使用效果良好,被郑州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湖北大学等114所兄弟院校借鉴采用,受到国内外高校同行的高度评价。
中心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了优质网络信息化平台,对实验课程安排、仪器设备管理、实验开放预约等实行网络化、数字化管理,促进了实验教学在时间、内容、空间上的开放,推动了实验室各类资源的共享共用,形成了良好的网络支撑体系和现代化的高效运行机制,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个性发展创造了优良条件。
长期以来,学院培养出来的学生以扎实的理论基础、良好的实验技能、较高的信息素养、严谨的求实学风赢得了众多用人单位的广泛好评。学生深造率高,留学机会多,本科毕业生考取研究生和出国深造人数比例平均达55%。2012年以来,多名学生分别赴德国斯图加特大学、美国埃墨里大学、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澳大利亚悉尼大学、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香港理工大学以及新加坡、芬兰等地近20所国际名校留学。毕业生社会需求量大,用人单位需求数与毕业生人数比例年度平均达6:1,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0%以上,居全校前列。毕业生就业去向主要集中在测绘、遥感、电力、国土、城规、水利、信息化等机关部门和相关企业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不少毕业生已经成为国外知名大学和知名企业担任教授、专家,正在为国家建设和社会服务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